黄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在线看-黄视频网站在线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看-黄视频网站免费观看-黄视频网站免费

設為首頁 | 幫助中心 | Rss 網站首頁 | 登錄 | 注冊 | 爆料QQ:165687462 24小時全國熱線:400-664-0084
重慶首頁 >> 視窗 >> 正文

科學源自好奇和熱愛,三位“科學探索獎”得主在央視《對話》暢談科研人生

時間:2021/2/4 18:21:46來源:重慶在線 編輯:admin
分享到:

    1月30日,騰訊杰出科學家、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以及魯巍、劉穎、郁昱三位“科學探索獎”獲得者做客央視財經頻道高端品牌談話節目《對話》,與主持人陳偉鴻一道共同探討科研和人生。科學家們是如何走上科學這條道路?勤奮和天賦到底哪個更重要?得到了獎金怎么花?如何平衡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的內在矛盾等話題,四位嘉賓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解答。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于2018年11月共同發起,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學探索獎”是一個由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也是國內目前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2020年9月25日,“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1.jpg

     

    魯巍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研究的領域是超短超強激光驅動的尾波加速器及光源技術。該技術有望將大型加速器與光源的規模縮小到普通桌面級別,這將為激光和加速器在工業、科研、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帶來革命性變化。劉穎29歲就成為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后擔任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她長期從事細胞應激和穩態調控相關研究,獲得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郁昱是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曾獲得全國密碼算法設計競賽兩項一等獎。他長期從事密碼學研究,如安全密碼理論與后量子密碼等前沿研究工作,解決了基于編碼的后量子密碼等方向上的多個公開問題。

     

    科學家從小就是學霸嗎?

    魯巍認為自己算不上特別。他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從小上課就愛走神,初中的時候特別愛看武俠小說,上課的時間會透過桌上的洞看小說,一天大概要看四至五本。

     

    在高中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在舊書攤上,翻到了一些大學的普通物理、高等數學等書,這令他產生了較大的轉變。他當時看到了一個叫“極限”的東西,感到很神奇。雖然當時的他看不明白,但他有鉆研的精神。花了一些時間,就把微積分、普通物理中相對比較基礎的部分弄明白了。當他弄懂之后再去看高中的知識,反而覺得比較簡單。

    

2.jpg

     

    劉穎從小到大都屬于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這種類型。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都是班干部,學習成績沒掉過年級前六,且沒有出現波峰波谷的情況。

     

    郁昱則表示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他考大學時志愿填了清華,后來考砸了,然后可能就要調劑到二本學校。他打了一個申請,表示不服從調劑,所幸第二年考的不錯,考了縣城第一名。但有了第一年的經驗,也沒敢報清華,最后報考的上海的一所名校。他甚至表示,自己被魯巍老師的“凡爾賽”震傷了。

     

3.jpg

     

    科學家的好奇心從何而來?天賦真的那么重要嗎?

    不是所有科學家從小都是學霸,然而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則是完全一致的。劉穎在節目中回憶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對生命科學這個領域感興趣的。她上小學的時候,有時放學早家長還沒下班,自己可以在外面玩。那個時候她就經常蹲在路邊看螞蟻,看著螞蟻找食物,找到食物之后回到洞里去告訴其他的螞蟻,接著排著隊一個一個過來,在那里把食物分了,然后再搬回去。她會觀察這些過程,有時候還會給螞蟻制造一些干擾,看看它們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她從小就對生命科學十分感興趣,因此高考的時候志愿上只填了生命科學,而且是不服從調劑。

     

4.jpg

    郁昱對代碼的熱愛,則源自于電腦游戲。他從小時候喜歡用爸爸的電腦打游戲,有些游戲會有一些程序員留下的“后門”,比如說輸入一些指令,3條命就變成30條命了。也有一些程序員他留下的bug,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一些意外的結果,如果某個人有足夠的水平,就可以把電腦的代碼做一些反編譯,看清楚里面的邏輯,這啟發了他對編程的好奇心。

     

    天賦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呢?科學家是否會衡量自己的天賦呢?魯巍表示,自己一般不會想這個問題。魯巍認為,偉大的科學家,一定是源于熱愛,當然他們也具有極高的天賦。但是到底是天賦成就了熱愛,還是熱愛成就了天賦,其實難以分清。當一個人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會不顧其他、無所顧忌的全力去追求,正是這長久種熱愛成就了天賦。

     

    張勝譽也舉出了我國著名數學家陳省身的例子。大家都認為數學需要極高的天賦,他曾經在2002年就這個問題請教陳省身,“你發現一個人他聰明的不得了,他對這個數學特別有感覺,你怎么看這個事情?”陳省身的回答讓張勝譽非常驚訝,他說數學所有的感覺都是因為你對某個很陌生抽象的結構或者是形狀,已經做了很久的研究,然后你才會有這種感覺。就好像數學是你最好的一個伙伴,有了天天在一起的日積月累的了解,才能擁有這種看上去是“天賦”的感覺。

    

5.jpg

     

    科學家真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嗎?

    劉慈欣有一個短篇叫《朝聞道》,描述了一個超級文明來到地球,和地球上的各種科學家達成了一個協議,讓他們知道自己最想了解的終極真理,然后他們必須自殺。物理學家想知道大統一理論的表達式,數學家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方法,生物學家想知道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得知答案之后,他們慷慨赴死。

     

    當三位青年科學家面對這個假設性問題的時候,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否定的答案。

     

    魯巍拿愛因斯坦舉例。愛因斯坦的前半生有非常多偉大的發明,后半生致力于物理的終極理論。但是事實上后來證明,在他那個時代,這些問題不管他多么努力,他其實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被發現,比如夸克等。真正的科學是沒有終極答案的,它永遠是在新的突破之后形成新的不確定性或者未知的東西,所以他認為不一定非要像殉道者那樣,為了答案去跟上帝做交換。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劉穎最好奇的終極問題是:“人的記憶的物質基礎是什么?我們人的記憶到底是怎么儲存在這些神經細胞里的?”但是對于她而言,做研究并不是一定要得到最終的答案。她之所以從事科研,是因為她的好奇心,她做實驗能夠感到開心,她只想去享受做科研最純粹的快樂,這就夠了。郁昱認為,其實很多疑問都解決不了,他也不愿意用生命去換終極問題。雖然有一些問題獲得答案可以對密碼學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距離實用化還很遠。

     

    科學研究應不應該以“有用”為導向?

    騰訊杰出科學家、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表示,這個問題不能極端化。摒棄一切的實用主義,走到一個純粹基于好奇心的研究,或者是采純粹的實用主義的研究,這兩種路徑都不對。我們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個工作,在評定的時候,如果大家都要去問,這個東西到底有什么用,這也會傷害很多的未來將有重大應用的研究。有些則因為在現在還看不清,或者看到這條科研路上全是坑,所以會有人來質疑,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呢?因為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就不去做這樣的基礎研究,也是不對的。

     

    張勝譽在節目中透露,“科學探索獎”的得主的獎金分五年發放,每年發放人民幣60萬元,共300萬元。魯巍表示自己還沒想好怎么花這個獎金,郁昱表示將用獎金來“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