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議《苦干》:不見尸體和嚎啕 卻看到不屈的民族精神
時間:2015/5/9 0:00:00來源:重慶在線 編輯:admin
“轟炸摧毀了這個國家,但轟炸能擊垮建設這個國家的人嗎?他們擁有強大的內心,我們看到中國是如何抗敵,時刻創造著奇跡。這就是‘苦干’,刻苦的奮斗。”銷聲匿跡70年后,曾獲得過奧斯卡“小金人”的紀錄片《苦干》回到了中國,并于日前在重慶舉行了首映。首映過后,觀看過該片的學者召開了《苦干》專家研討會,近30名專家學者圍繞《苦干》的歷史意義、研究價值、藝術價值等展開了研討發言。
李大剛:為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提供了鐵證
《苦干》是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特別獎的反映中國抗戰歷史的彩色紀錄片,由美籍華人藝術家李靈愛策劃并出資,美國人雷伊?斯科特攝制。影片中還原了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后方生活景象,尤其是侵華日軍飛機對重慶主城于1940年8月19日、20日實施大轟炸的兩次全程記錄。70多年過去,這部反映中國人民頑強不屈抗戰精神的影片終于回到中國。該片由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向《苦干》拍攝者的后人購買,并于日前放映出85分鐘完整版內容。
重慶市文史館副館長李大剛表示,《苦干》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性,“片中對抗戰大后方的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提供了研究歷史的珍貴畫面和報道,為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提供了鐵證”。
楊礦:片里看不到絕望悲情 而是百折不饒
而市文聯副主席楊礦則對斯科特的拍攝角度產生了興趣,“《苦干》讓觀眾重新認識戰爭,打開了了解戰爭的窗口,并顛覆了以往對抗戰紀錄片的印象,里面看不到絕望悲情,看到的是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
楊礦說,以前說到抗戰的題材,表現的都是傷痛、苦難、悲壯、慘烈,而在《苦干》中卻看到的是新的精神面貌和狀態,看到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斯科特走的那條滇緬公路,美國專家說要7年才修完,但中國人當時只用了14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從幾十歲的老人到幾歲的小孩都抱著石頭在修路,在片子里我們看到了人們的美德,堅強而勇敢,善良而仁慈。”
楊礦認為,《苦干》不是一部控訴片、聲討片、悲情片,而是充滿了正能量,“它讓世界人民看到當時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這個民族是不倒的民族!”
張全之:恰好是對抗戰“神劇”亂象的糾正
無獨有偶,在場不少專家也和楊礦一樣發現《苦干》不同于以往抗戰題材,“以往我們看到的抗戰影視作品,不少情節就是婦女被蹂躪、尸體遍地,但在這部片中即使是遭受轟炸,也看不見一具尸體,看不見在廢墟上哭得呼天搶地的人群,而看見的是:轟炸前兒童仍在彈坑里游泳,小販笑著在街上賣水果;轟炸之后民眾在滅火,重建家園”。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張全之認為,《苦干》是一部有血有肉審美價值很高的紀錄片,表達了中國人在戰爭中淡定活著,并且不屈的民族精神,“它對現在中國的電影是一個很大的啟發,甚至敲響警鐘。現在有的影視制作出現了顛覆歷史、戲說抗戰的不良風氣,這部片子恰好是對所謂抗戰‘神劇’的糾正”。
王逸虹: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真實參考
而正在創作話劇《朝天門》的市作協副主席王逸虹也表示,《苦干》中真實表現了重慶人面對轟炸之前,秩序井然、沉著冷靜的那份淡定,轟炸后的絕不屈服,仇恨壓心頭、投入搶險重建家園的沉穩。
“這部片子對文學創作,以及作品中對人物的塑造,都提供了很好的真實借鑒。在話劇《朝天門》中我們也有一段表現重慶大轟炸的戲,但我會告訴我們話劇的導演,原來大轟炸來臨之前,演員們并不需要滿場亂跑來表達緊張的氣氛,而是秩序井然地排隊進入防空洞,這就是歷史,是事實。”
張瑾:《苦干》是一部好“教材” 建議組織青少年觀看
重慶大學教授張瑾近十余年來,一直從事海內外文獻中的抗戰重慶城市圖像研究,“傳統的紙媒由于報紙立場的不同,對侵華日軍轟炸重慶的報道也各有特色,不過其共同的特點是,都對當年重慶這座英雄的城市和她的人民在抵抗日軍恐怖性轟炸中的表現表達了高度的贊譽和敬重。與此同時,西方主流媒體也對日軍反人類的暴行予以了一致的人道主義的譴責。這一點,在《苦干》這部片子中,體現得相當突出。”
張瑾評價道,《苦干》是一部重慶大轟炸歷史的實錄文獻。“這部片子可以讓今天的80后、90后、00后的中國青年人直觀地回到那個時代的歷史現場,我相信,影片中當年重慶人的鎮靜、樂觀和堅強面對災難與重建家園的態度,感動的不僅僅是我們研究者,對于那些關心祖國歷史的青年人也是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的。”張瑾認為《苦干》是一部好的教材,她建議,應當組織青少年觀看這部片子,并在三峽博物館等地播放該片的片花。
對于《苦干》中的重慶大轟炸圖像,張瑾認為其具有一種傳統紙媒不可替代的動態感,因此其時代的感染性也更強。就重慶大轟炸的歷史研究而言,片子所呈現出的畫面,幾乎涵蓋了這一災難性事件的基本元素,比如警報、燈籠、防空洞、跑警報、躲空襲、疏散、重建等。當然,《苦干》的主題又超越了重慶的畫面,它講述的是血與火的戰爭畫面的背后故事,為人們理解抗戰時期中國大后方的歷史提供了珍貴而生動的大后方影像,重慶大轟炸的實錄,最能體現大后方圖像中的“前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