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求學故事'':乘船赴北京被洪水困住
時間:2014/2/25 9:51:47來源:重慶在線 編輯:dj寒假過后的開學季,讓不少人想起了自己年少求學時的故事。這些大都以艱辛旅途開始的故事,開啟了海南學子走出島外吸收養分的青澀年華,收獲的卻是他們昂揚青春里的寶貴回憶。
1960年代:
五等船艙里的憧憬
對于今年71歲的海口市民姚詩瓊來說,53年前的求學路可謂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姚詩瓊是文昌市會文鎮人,是瓊文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生,1961年參加高考時,是這個農村孩子第一次到文昌縣城。高考過后,姚詩瓊每天中午都守在鎮上,等待著那唯一的一班公共汽車能夠帶來他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幾天過去了,遲遲等不來通知書的姚詩瓊便跟著家人出海打魚了。
能夠進入海南師專學習,以后當一名教師,是姚詩瓊高中時的理想。因為成績優異,高考發揮不錯,姚詩瓊報考了中山大學,可學校的黨支部書記卻對他有絕對的信心,為姚詩瓊改了志愿———北京大學。“當時心里很忐忑,也不敢告訴別人自己報了北大,怕人家說我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姚詩瓊笑著說。
“打魚回家的那天,在田里干活的阿婆告訴我考上大學了。”姚詩瓊說,心里一喜的他立刻拔腿飛奔回家,從來沒有那么著急過。而那時,妹妹已經拿著通知書在村口等候,希望哥哥第一時間拿到他心心念念的大學通知書。“看到北大的通知書,我使勁跺了跺腳,簡直不敢相信!”那一刻的激動和喜悅,姚詩瓊仍在回味。
8月中旬,姚詩瓊便收拾行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行程。從文昌坐汽車到海口之后,姚詩瓊買了最便宜的五等艙船票去往廣州。炎炎夏季,船底的五等艙異常悶熱,睡在地板涼席上的姚詩瓊憧憬著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到甲板上透氣的時候,恨不得趕緊飛到北京。”經過一天半的航行,輪船到達廣州,但是意料之外的洪水卻把姚詩瓊困在了廣州。在親戚家住了一個星期后,他坐上了開往首都北京的火車。咣當咣當的火車晃悠了三天兩夜,終于到達北京時,久坐的姚詩瓊雙腿都已浮腫。
新奇的大學,陌生的北京,讓姚詩瓊無比興奮。普通話不標準,他慢慢學習矯正;學習基礎不如人,他更加刻苦勤奮地讀書。在北大,姚詩瓊最愛聽的就是各類講座,即便有些學科聽不懂,“那時候的大師很多,我們經常看見馮友蘭和他的老伴兒一起散步。”每到周末,班里同學便一起去看北京,聽故宮故事,看香山紅葉……那時的姚詩瓊就像一塊海綿,迫不及待地吸收著外界的營養。
1970年代:
瓊劇唱腔里的羞澀
1979年,畢業于瓊海市石壁中學的蒙鐘德考入廣東銀行學校。開學前,母親幫著挑上行李,母子倆步行一個小時到達石壁碼頭。“路上母親跟我說了好多話,雖然已經記不清,但仿佛又都在心里。”蒙鐘德告別了母親,乘船到達嘉積鎮已是中午,在親戚家過了一夜后,第二天一早乘班車去往海口,之后再登上去廣州的輪船。一二十個小時的航行讓這個暈船的瘦弱小伙子吐得一塌糊涂。“當時去學校要花費三四天,不像現在,一天就可以一個來回。”蒙鐘德說起求學路,仍是感嘆當年的辛苦,幸好自己每月能夠拿15元錢的助學金,吃飯倒是不成問題。
開學之初,學校舉辦聯歡晚會,要求來自各地的同學都用家鄉話表演一個節目。大陸的同學爭相登臺,有的演粵劇,有的唱客家山歌,還有人彈起閩南調,好不熱鬧。“因為少見世面,當時特別害羞,輪到我的時候,死活不肯上場,同學們起哄一陣子后只好作罷。”蒙鐘德說,晚上宿舍熄燈后,自己情不自禁哼起了幾句瓊劇,班里的同學雖是“鴨子聽雷”,但仍發出滿堂喝彩。“還有人說好聽,一個勁地說再唱幾句。”想起自己當年的羞澀模樣,已年過五旬的蒙鐘德忍不住笑出聲來。
1980年代:
人生中的第一雙皮鞋
黎柯宗1987年考上北京一所大學。9月開學,黎柯宗揣著全村人捐的800元錢,踏上了求學之路。坐汽車到海口,再坐輪船到海安,又乘汽車到湛江,一路顛簸。好不容易買到去往北京的火車票,但是從湛江一直站到武漢。“那時候折騰得很,光是路上,就能讓人瘦兩斤。”黎柯宗回憶說。
開學的行李極為簡單,幾間單衣,一件長袖,壓根沒有毛衣棉衣。黎柯宗就穿著一雙人字拖走進了的校園。那時,他才發現,好像別人都不穿拖鞋。“從小到大穿拖鞋,球鞋也只有在天氣特別冷或者上體育課時才舍得穿。”黎柯宗說,直到大學畢業,還有老師記得他穿著拖鞋在人群中報到的樣子。
9月里的北京,夜里已有些涼,看著同學腳上的皮鞋,黎柯宗下決心,撥出“巨款”買了人生中第一雙皮鞋。為了讓愛惜的皮鞋更結實耐穿,他還特意在鞋后跟釘了鐵掌。可這鐵掌著實讓黎柯宗尷尬一回。第一次上大課時遲到,黎柯宗走進教室時,皮鞋鐵掌踩著地板,“咣咣咣”的聲音格外響亮,引起不少同學側目,老師還特別停下來等他找到座位下來后才重新開講。“那時候感覺特別丟人,真想找個地洞鉆進去。”如今皮鞋不離腳的黎柯宗開玩笑說,正是當年的土里土氣,才有了努力趕超的學習勁頭。
1990年代:
排球帶來的愛情
“1996年考上大學的時候,許多人都已經坐飛機去上學了。但我沒錢,只能坐火車。”對程芳安來說,從定安到成都西南民院(今西南民族大學),旅途可以用“狼狽不堪”來形容。
程芳安說,海南有老生帶新生入學的傳統,那時已有許多人坐飛機入學,加之學校開學晚,自己只能帶著家里攢下的3000元錢,開始一個人的求學路。從海口乘輪船到北海,底艙的大通鋪人多眼雜,程芳安便坐在第一排,兩腿夾著行李箱,一天的行程絲毫不敢松懈。越過瓊州海峽,第一次離開海南島的程芳安像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孩子,迷迷糊糊跟著大家一起趕往火車站,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幸運地買到了一張前往成都的坐票。“等坐40多個小時的火車之后,白襯衫就變成黑的了!”當年求學路上辛苦孤獨,如今的程芳安已能淡然笑談。
“我講普通話有很重的海南口音,有同學聽不懂,就開玩笑說讓我干脆說英語好了,說不定還能聽得懂。”因為語言溝通有些障礙,第一個學期,程芳安總是跟學校里的海南老鄉打成一片,在宿舍卻安靜內向。可是不久后,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海南小伙卻讓人刮目相看。
為了爭取與財經系女生的聯誼機會,程芳安所在的歷史系與會計班的男生決定進行一場排球決斗。排球可是程芳安的拿手好戲。他又是發球又是扣球,在賽場上揮汗如雨,成為本班男生勝利的大功臣。或許那時程芳安還沒發現,賽場外已經有一注熱切的目光跟隨著他。“就是因為那場排球比賽,我找到了后來的女朋友。”程芳安提起排球時,之前關于普通話的自卑感一掃而光,臉上仿佛浮現出年少時拼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