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書癡讀書藏書是愛好 教書編書著書樣樣行
時間:2015/4/26 0:00:00來源:重慶在線 編輯:admin
“有人圍牌桌,我揮毫書桌。有人最怕聽一個輸字,我卻最喜書。”
提到書,不少忙碌的年輕人認為,潛心向讀只在學生時代。在渝中區兩路口街道王家坡社區,有這樣一名老干部,將讀書堅持了大半輩子。
田定文,今年60歲,讀書、藏書、書法是他一生愛好,教書、編書、著書他樣樣行。2009年,他被評為重慶“十佳讀書人”。今年,他被評為第33屆“重慶好人”。
讀書就醉 上廁所走路都在看
昨日上午9時,重慶晚報記者在渝中區肖家灣車站見到田老。人群中他格外打眼,大紅外套搭配白色襯衫,一臉陽光。
路上,他回憶學生時期對知識的渴望。田老老家在四川劍閣縣,農村娃出生,翻開書本便沉醉其中。記得初中時一個深夜,借助煤油燈微光,他悄悄蒙在被子里看《水滸傳》。正來勁,頭頂突然一陣發燙,用手一摸,嚇傻了,渾然不知火光已把帽子燒出個大窟窿。
“那時讀書挺貪得無厭的,放牛時趴牛背上看,回家路上邊走邊看。”田老說,大半輩子過去了,他曾在床上、車上、廁所寫詩。更囧的是,由于時常蹲在書店啃書,要么忘記上廁所,要么憋著不去,久之,他條件反射一進書店就想跑廁所,“想想也算讀書一大樂趣吧。”如今,他一夜看10萬字已不成問題。
無書不讀 藏書七千花費十萬
田老有一間特殊的書房,那是一間未裝修的清水房,單人鐵床、舊沙發、舊書柜。房里密密麻麻堆滿讀物,從康熙字典、新編甲骨文至軍事、哲學、法律、體育、戲劇,再到古詩詞、名著、金庸小說,田老可算無書不讀。記錄本顯示,他藏書6923本,花費近10萬元。
書房立有一塊醒目的棕色牌匾,寫著“六書堂”,田老自號六書堂主,六書即讀書、藏書、教書、編書、著書、書法。
“世有三劍客,我是三見客。見書店就逛,見中意新書就買,見舊書攤必淘。”田老說,他堅持每年購書百冊以上,在書面前他無理智可言。
關于讀書理由,田老有3個。父親曾是鄉干部,自知文化淺,重視兒女學文化。田老曾任成都軍區政治部政研室副主任、研究員,19歲入伍,后考入南京政治學院哲學系,“當一個有文化的兵”是田老的夢想,也是如饑似渴讀書的第二理由。就快退休,田老特別珍惜時間,“與其浪費光陰,不如讀書、吸收知識,讓自己強大、充盈、年輕。”
裸練書法 一個劍字一百寫法
田老看來,讀書練字相輔相成,所以從小研習書法,是他第二大愛好。
田老有兩幅書法巨作,一副為《百劍圖》,高3.2米,一副為《百龍圖》,長達13米,兩字各有100種寫法,包含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各體。
“書法練就人的心智和氣魄。”田老拿《百劍圖》舉例,領頭劍字的“刂”長達2.3米,一個偏旁部首,他足足練了1個月。“這是前年夏天的作品,為了進入酣暢淋漓、豪放自如的心境,我幾乎沒穿衣物,如同閉關裸練。”
田老對讀書、寫字的狂愛,時常令他人不解,有人調侃他是書癡。田老卻說,“不斷學習和勇敢表現,才能真正貢獻于單位和社會,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田老是老熱血青年,關上房門,一呆一整天,一袋餅、幾盒方便面、一壺越南白咖啡,陪他戰斗到天亮,“有人圍牌桌,我揮毫書桌。有人最怕聽一個輸字,我卻最喜書。”
田老另有一個興趣——篆刻。記者看到,19個石章作品里,最大章面邊長12厘米,最小的篆刻章邊長8毫米,葫蘆形、橢圓形不拘一格,“文化就是這樣環環相扣,學到老,思到老。”
激勵他人 他的學生今年出書
田老是渝中區兩路口街道王家坡社區黨支部書記,自主擇業前,曾從事多年部隊政工研究,在軍地發表論文、報告文學數百篇。來到重慶這些年,他忙于豐富社區文化生活,為居民義務授課,忙于著書,參與書刊編輯工作。
盧玲是江津人,80后,身患先天性髖關節錯位,靠輪椅生活,她是田老唯一的學生。盧玲自傳《當幸福逆襲》,今年6月將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講述她身體殘缺,卻堅定自學成才的故事,“當初如果沒有田老師肯定,我還是一蹶不振。”
2010年,盧玲來主城參加培訓,想見田老一面,沒想到QQ上一說,田老卻給她驚喜。“正是一年最酷熱的時候,老師悄悄坐車到學校,站在我面前,大汗淋漓,短短3分鐘見面,足矣讓我感恩一生。”
盧玲說,她會銘記田老的叮囑,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田老觀點 即興閱讀不可取
田老想借助本報,對年輕人說一些心里話。
“伴隨信息多元化發展,年輕人圖方便,追時尚,讀網、讀圖、讀手機、讀電子書。”田老認為,想從書本里汲取知識,必須改掉長期淺閱讀、應急式閱讀和即興閱讀的習慣,“寧愿每天少讀,也不要斷讀,最好每天堅持半小時紙質書閱讀。”田老希望年輕人做事和做人一鼓作氣,并且持之以恒,拒絕碎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