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甚至大洋彼岸的華爾街。
因為政府公布了他們的監測數據,阿里市值脫水2000億人民幣,淘寶成了假貨的代名詞,于是阿里遭到了唾棄,甚至有人預測阿里“預后不良”。
民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姜崇斌指出:“其實,今天我們熱議的“阿里問題”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是當今中國公民素質的真實寫照,折射了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的殘酷現實,透明了中國政府的窘困和尷尬,同時告誡人們,中國的社會監督嚴重不足。”
首先,電商從業人員素質與政府的要求不相適應。當前我國國民素質教育滯后于經濟發展,國民整體素質水平不高,許多從業者,包括電商從業人員的教育背景較差,法制意識薄弱,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匱乏。
其次,中國正處在脫貧致富的發展階段,消費高度分化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基本事實。有人愿意請人到國外排隊買商品,有人卻只想用打的價錢換“時髦”,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講,有需求,就有交易,存在就是合理的。作為平臺運營者,怎能改變“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游戲規則?
第三,政府監管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困和尷尬。一方面,由于生產加工、管理者素質參差不齊,誠信缺失的社會形態,政府監管資源與實際監管需要不相適應,面對“山寨盛行”的嚴峻形勢,政府監管資源往往捉襟見肘;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壟斷監督服務,忽視第三方監管的市場培育,把簡單的市場行為壟而統之為“執法監督”,社會資源很難參與質量監督。政府自己管不好,又不放權,怪平臺運營者解決不了問題。
第四,社會監督力量十分脆弱。不可否認,輿論近兩年在我國產品質量監督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監督發揮的作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許多生產者的陰暗面還沒有被照到。特別是,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薄弱,面對問題產品保持沉默,這無疑滋長了作假造次之風。
“淘寶”商品的質量問題,不僅僅是阿里體系的問題,它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問題。破解社會問題難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一要加強國民的素質教育,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二要理順機構、明確職責、增加資源,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三要大力弘揚社會監督。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新聞媒體等輿論監督,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植公民的維權意識,提高社會監督深度和廣度,最重要的是,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積極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引進并推廣第三方監管。
【特約小編:yun】